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成立了!
“这是学会换届后最大的一件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李国安在2017年5月27日成立大会上说。
李国安表示,标准化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在走向技术引领、标准先行的过程中迈出了关键而扎实的一步,它为船舶行业团体标准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和机制,将对船舶工业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3月11日,为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将“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作为一项重要的标准化工作改革措施,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是我国船舶行业最为重要的社会团体之一,是发展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特别具备开展团体标准培育和发展的充分条件和天然优势。学会积极响应国家标准化改革任务要求,顺应船舶工业标准化发展需要,统筹协调整合船舶行业技术力量和标准化资源。经过充分调研和多方论证,经过一年上下的酝酿和筹备,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而今靓丽现身。
“标准化学术委员会今天正式成立了,船舶产业标准化结构性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推进。”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专务唐亮武参会时说。
“这对于我国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速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副所长焦侬履新标准化学术委员会时说。
李国安强调,我们要竭尽全力支持标准化学术委员会开展团体标准培育和发展工作,提高船舶标准化水平,促进我国船舶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服务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进军。
一个明确的信号是,中国船舶团体标准化换档加速!
市场思维植入工作机制
加速怎么加?注重市场化导向!
市场思维跳跃在5月27日会场各位代表的话语间。这些代表就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新任全体委员。
这些委员有来自行业龙头、船舶与海洋工程优势企业,有来自高等院校、海军装备研究机构,有来自船舶检验单位等,囊括产、学、研、用、检各领域。
9类专业,53家单位,59名委员——
正如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刘震在成立大会上所作筹备报告中所言一样,委员单位以“覆盖全产业价值链”为重要优选原则,“委员专业分布于船舶总体、船舶动力、船舶辅机、船舶电气、船舶电子/自动化、船舶舾装、海洋工程装备、船舶标准化和管理类等专业领域”,涵盖了船舶产业价值链各环节。
2016年12月,标准化学术委员会筹备组(秘书处)正式启动委员征集工作,面向船舶行业59家单位发送了《关于推荐标准化学术委员会委员的通知》,截至2017年4月,共收到53家单位回函,经学会研究确定委员单位53家,委员59名,其中船舶总体类23名、船舶动力类10名、船舶辅机类5名、船舶电气类2名、船舶电子/自动化类3名、船舶舾装类1名、海洋工程装备类6名、船舶标准化类7名、管理类2名,组成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团体标准化工作机构。
不仅工作机构成员来自市场价值链各环节,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更坚持了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因为,这种意味,在5月27日成立大会开幕式之后,接下来的全体委员工作研讨会上显得愈加浓烈。会上商定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要用短平快优势解决市场热点!”焦侬说。作为标准化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将市场化导向的旗拽得呼呼作响。“现在标准一般没三年出不来的,学会的团体标准如果和以前一样就没多大意义,建议团体标准制定周期减到一至两年。”
不超过18个月,刘震代表秘书处建议。
奚崇德,天海融合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行业资历稍老的船舶标准化专家。现年72岁的他,身兼国家船用电气标技委顾问、小艇标技委委员、游艇标技委委员、船用机械标技委委员,曾任军标委委员、国防科技标技委委员。
他词气鲜明地指出——
“搞团体标准就是要快!”
“原来的形式,老的东西太多,要简化!”
“要体现团标优越性!”
奚崇德也认为,团体标准制定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半。
“是压力也是动力!”他对在座委员说。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林宪东当即表态:“现在学会是每年11月份由各委员会报计划的机制,团标工作可以不等,热点的标委会可以先做事情,后报备,走个手续就可以。”
针对标准复审工作环节,奚崇德建议将原定“五年”改为“四年”,因为“现在行标五年,企标三年”。
针对计划立项工作环节,奚崇德建议将先前“学会理事会同意”改为“学会同意”,简化形式,优化流程。
奚崇德还称,针对市场反应,为适应工作开展,有没有可能搞分技术委员会,都可以根据需求来考虑。
老专家的思想可一点也不老,他的基于市场需求的响应而建章立制的几条建议当场获得群体通过。
此外,焦侬还建议,针对标准化学术委员会,建一个“微信群”,“这样效率比较高。”这是因为,效率的节拍恰可以呼应市场的呼吸。
市场化导向更作用于他们的工作计划,标委会工作计划书也体现着市场的色彩,在谈到2017年工作计划时,李国安指出,标准化学术委员会要重点关注“重大工程和产业亟需”,他强调后续工作开展中“要聚焦船舶行业创新技术成果和市场需求,不懈努力推动船舶工业标准研制与科技进步的协同发展。”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2017年工作计划》在“工作重点”中明确要求:“通过市场调研、日常项目建议相结合的方式,对技术标准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响应”;“过程管理,增加市场亟需标准的有效供给”。
工业与信息化部装备司调研员陈颖涛在会上表示,标准来于需求,归于需求,服务于需求,要“注重市场化导向”,不要搞“自娱自乐”,不能为标准、唯标准。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一部处长陆旭忠也在会上表示,发展团体标准,要抓好服务和宣传,满足需求,“尤其在新兴领域,标准跟不上发展,缺的标准,团标赶快补上”。
陆旭忠称,标准化学术委员会要抓好建章立制,要遵循公开、公正、透明、协商一致等市场规则,“体现出这个平台吸引力”。
秘书处在最后的报告中表示,标准化学术委员会将“不断发掘技术标准的市场需求,体现技术竞争优势”。
让团体标准适者生存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而他们自己对此更有一个明晰和清醒的认知。
他们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总则”中明确指出标准化学术委员会定位是“专业性社会团体”。
作为学会机构与其他行业协会,同样是专业性社会团体,他们更有个明晰和清醒的认知。
焦侬指出,现在其他行业协会也有团体标准制定机构,以后要对接,“作为学会,更多关注技术领域而不是产品领域”。
焦侬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专业性社会团体要各擅所长避免做重复的事。
陈颖涛也建议学会和协会“高层之间有沟通,各自发挥优势”。
让各专业性社会团体各展所强!
让各专业性社会团体各施所专!
记者年初参加过有关部委标准化试点工作的调研,曾经听到市场上飘荡过这样的声音——现在提倡发展团体标准,市场上一拥而上,会不会有点乱?
其实,话说回来,近年来团体标准如火如荼发展,的确不能保证每个都是精品,良莠不齐现象在所难免。
尽管市场流通中的团体标准,质量和效益有待检验,但我们相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当然更专业。
其实,话说回来,记者的感触是:让团体标准适者生存!
既然是市场行为的标准,就让市场去选择,优胜劣汰是市场竟争的法则。
我们从国标委获悉的声音里,也听到了坚强的鼓励——
《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充分竞争”:在合法、公正、公开的前提下,鼓励团体标准按照市场机制公平竞争,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激发社会团体内生动力,提高团体标准的质量水平,促进团体标准推广应用。
陆旭忠在5月27日成立大会开幕式上坦言,根本还是“团体标准质量”。要通过服务质量赢得认可,要靠过硬的标准、过硬的服务,要宣传扩大知名度,在团标应用中被检验是否成功。
他说,以后不同的团体做同一领域的团标会成为常态,形成竞争关系。
“在某一个领域,各团体标准在竞争中走向竞合”,逐步进化出更优质标准,形成权威,形成真理,形成最佳解决方案供给市场,更有效地解决市场问题。
不同的团体可以干同一个领域的事,这也切合了我国团标改革的题中之义——“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增强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其实,话说回来,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在团体标准而言,也未必是一个社会团体单兵作战。
市场上已经有团体和团体联合开展工作的范例。
2016年4月21日,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记者与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晓燕有过一次交谈。她说,团体标准是新事物,一些团体都积极探索参与推进工作,为避免重复交叉,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与其他团体组织就某项标准达成双方一致性互认,在各自领域中适用,或联合制定为各自领域的应用标准,采用标准双编号。
李国安也在5月27日大会讲话中说:“标准化学术委员会应保持标准化工作的开放性,加强与各兄弟学协会的经验交流与业务合作,共享发展经验和优势资源,共同推动团体标准事业的健康发展。”
团体和团体联合做事!
换言之,团体和团体可以就标准工作开展合作,在技术或产品交集领域进行标准互通互认。
这种“1+1大于2”的标准,其生命力和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它和市场的契合度也是极好的。
让团体标准适者生存,不是吗?
团体标准国际化
“可以看到,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标准,一个是国际标准,一个是团体标准,这是我的感觉!” 在5月27日大会上,陈颖涛有感而发。
他提出一个问题,随即引发共鸣——
为什么美国有些学会协会制定的团体标准,就说自己现在制定的是国际标准?!
因为他们说了,“我们团体的成员来自多个不同国家,所以我们制定的标准就代表了多个不同国家、代表了国际水平!”
遑论这种理由是否成立,至少也是让标准扩大话语权、圈占更大市场要增补的短板。
团体成员国际化!
“如果将来我们标委会的团体成员也涵盖了更多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呢?”陈颖涛倡议。
其实,我们欣喜的看到,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成立之初,已经走出了成员国际化的一小步。
翻开新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名单,可以看到来自挪威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的卢杰委员(Noble Denton海事服务部总经理)赫然在列。尽管是中国人,但代表的是国际机构。
现在国际标准化正遇到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机缘。
一面是我国标准化改革已驶向深蓝,各界正鼓足了劲扬帆前行;一面是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将中国推向了涛头浪尖;一面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行动计划“好风凭借力”。而标准联通“一带一路”,已成为各国共识,标准化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已与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标准化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占比32%。
陆旭忠介绍说,团体标准现在正走向国际,如中国铸造协会参加一带一路铸造联盟,和金砖国家一起制定国际间的团体标准。
组织国际化团体!
利用“一带一路”发展契机,组织国际化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共商共建共享”,这正是大有可为的时候。
当然,大有可为的,不会止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力,还会衍生到更广阔的国际标准化空间去。
世界的规律大抵如此。
“船舶工业的主战场不在国内,就在国际上,达不到国际标准的要求,你就失去了参赛的权利!” 陈颖涛响亮地说。
从他提到“十三五”船舶标准化规划中获悉,目标就是要“全面与国际接轨”。
因为船舶工业本来就是外向型工业,针对建设海洋强国率先突破要求,标准是一个重要指标。他指出,“除了全面满足国内国际法令要求如安全、环保等之外,到十三五末所有指标不低于国际标准要求。”
指标与国际接轨!
“到十三五末,以我为主的国际标准达到15%;实质参与的达到50%;百分之百的标准都有参与。”陈颖涛表示。
“我们要认识到,团体标准是承接国标、行标等标准的补充,不是低位补充,而是平位乃至高位补充!”
基于“十三五”标准化目标,船舶团体标准国际化的关键,还是在于标准指标与国际市场接轨,甚至“出于之而胜于之”。
市场的规则大抵如此。
焦侬表示,作为标委会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挂靠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将展现优势影响,发挥领跑作用。“譬如智能船舶理念、绿色船舶理念,等等,做好新的技术、重大工程的标准引领,组织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强的团体标准,切实满足有效供给要求,为推动船舶工业标准化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的宗旨是贯彻落实国家《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总体要求,以在重大工程、产业亟需等领域培育发展学会标准为主要目的,助力船舶行业团体标准化事业发展,推进船舶与海工装备学科发展,提升行业科技水平。”刘震说。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标准化学术委员会成立了!
这是中国船舶团体标准化换档加速的一件大事!(详见《中国标准化》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