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缺失、标准滞后的问题,确实是中国标准‘成长中的烦恼’。当然,更是我们推进标准化改革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近日,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在国新办举行的简政放权及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例行吹风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旨在解决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问题的各项改革进展顺利。
“现在我们正按照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部署和要求,采取措施,推动改革,目的就是要重构标准体系,理顺中国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标准化科学管理水平。” 田世宏说,目前,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推动政府标准的“瘦身”,重点就是要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过去中国标准体系里有国家发布的强制性标准,也有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发布的强制性标准,这给我国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推动放管服带来一些技术上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已按改革的要求,把三级强制性标准整合为国家一级,减少强制性标准的规模和数量。同时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对现存的10万多项推荐性标准进行了集中复审,有30%的推荐性标准都要进行修订。通过这些措施,来优化“存量”标准,严控“增量”标准,推动政府标准“瘦身”,为市场标准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二是释放市场标准发展的活力。一方面取消企业标准的备案,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给企业在新技术向标准转化、通过标准形成产业化打开一条口子,充分释放企业的活力,让新技术、新工艺能够通过标准化尽快产业化。据统计,过去企业平均备案一项标准要14天,改革后,企业制定的标准足不出户,通过上网不到10分钟可以公开声明,激发了企业制定标准的活力和积极性。一年多来,已有11万多家企业公开40多万项标准,覆盖70多万产品和服务。从建国以来到实施标准化改革前,企业标准备案的数量是100万项左右,可见企业标准改革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另一方面,就是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重点鼓励在技术创新活跃和市场需求旺盛的领域发展团体标准,经过改革试点,目前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注册制定标准的团体有800多个,公开的团体标准有1500多项,很好地满足了市场对标准的需求,增加了标准的有效供给。
三是提升标准化科学管理水平。推动科技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三同步”,加强标准化与科技紧密协作,加速科技成果通过标准转化。同时,也对标准的出版、编审进行改革,以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无纸化和专家投票电子化以及标准编审一体化这“三化”来提高标准的制修订效率,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标准的需求。
四是搭建标准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强制性标准的免费公开,同时也推动推荐性标准向社会公开,便于企业和社会公众更加便捷、更加快速地了解标准信息,推广实施和应用标准。同时,针对一些产业集聚、创新成果集中的地区和领域,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搭建起技术标准创新服务的平台,目的是为了让创新技术更快地通过标准化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些都是解决标准缺失、滞后问题的措施。
-THANKS FOR READING-
来源 | 中国标准化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