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新动态
50个产品和36项服务通过第三方认证成首批“上海品牌”
发布时间:2018-6-11    点击量:781

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才是上海需要的“四大品牌”?是政府部门说了算,还是交给市场自己决定?上海的答案是后者。近日,53家企业的50个产品和36项服务通过第三方认证,成为首批“上海品牌”。这些各行各业的翘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将为上海代言,为先进的服务、制造、购物和文化鼓与呼。


 “品牌评选”让专业机构主导


长期以来,上海有不少品牌评选活动由政府部门主导,虽然能确保权威性,但独立性、专业性和社会认可度在逐渐降低。


“时常有人来问,这些品牌究竟该由政府来评选,还是由真正的市场主体来投票。”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坦言,这些追问让政府部门反思,运作多年的各类品牌评选是否该“放手”了。


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增强品牌价值评价的国际话语权。参照国际先进经验,政府部门退居幕后,把品牌价值评价交给专业第三方,是普遍且行之有效的做法。


2015年起,上海开始寻觅专业第三方,包括瑞士通标、德国莱茵、法国必维等在内的8家全球业绩排行前10名的国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携手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7家国内权威认证机构、科研机构及协会,组成了上海品牌国际认证联盟。该联盟依照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定方式,对自愿申请认证者进行认证。认证中,看重申请者是否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否卓越、管理模式是否精细先进、是否形成了行业内领先的品牌效应、是否诚信经营、是否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和履行社会责任等。


“国际一流”执行世界顶级标准


此次,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有8款产品跻身“上海品牌”。公司质量保证部总监顾裕弟激动之余,对认证过程的严苛印象深刻:“许多国内领先的一线品牌也被刷了下来,因为执行的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对标国际一流水准仍有差距。”


“‘上海品牌’的口号是‘上海品牌的皇冠,走向世界的名片’,如果不能比肩国际一流水准,怎样为上海代言?”市质监局质量发展协调处副处长王峥透露,“上海品牌”的认证规则中创设了一项要求:企业除了要有能比肩国际一流水准的能力,还必须有国际一流的标准,执行了一流标准,才能稳定生产或提供一流产品或服务。否则所谓的“国际一流”,可能只是“灵光乍现”。


纵观首批“上海品牌”获得者,手中都掌握着至少一项国际一流的标准,并严格执行。上汽乘用车分公司更是拿出了首个互联网乘用车团体标准,为互联网乘用车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运输和储存等定下“基调”。目前,这项标准已得到泰国市场认可,执行标准的7000多辆上海产名爵互联网乘用车已经在曼谷、清迈等城市驰骋。


“上海品牌”渴望被全球认可


把品牌价值评价交给第三方认证机构,政府部门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做好监管和服务。


目前,“上海品牌”的管理规定正在研究制定,参考我国产品强制性认证的经验,如果“上海品牌”在市场监督抽查中被发现产品或服务无法达到企业承诺的国际一流水准,将需要重新评估。“上海品牌”认证方还考虑引入竞争机制,第一批“上海品牌”公布后,同类型产品或服务如要申请认证,必须和前者达到同一甚至更高的高度。前者一旦被“后浪”赶超,又无力追赶,可能会被取代。


服务方面,“上海品牌”将获得政府采购项目优先权、所在地配套奖励扶持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同时,“上海品牌”正在申请注册商标,获得批准后,企业通过“上海品牌”认证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打上这一“金字招牌”。


“上海品牌”还有望在即将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组团“吆喝”,让全球都能听到并且记住上海“四大品牌”的代表。“上海品牌”将尝试和国内外一些认证机构或相关组织合作,实现品牌价值互认——通过认证的“上海品牌”,其信用、资质等将在国内外的联盟城市或地区直接被认可,快速进入市场,抢占先机。


分析经过大浪淘沙后的53家“上海品牌”企业,还能看出“上海品牌”的气质——“高精尖”+“有温度”。通过认证的“上海品牌”中,属于“上海制造”的占到了总量七成以上,其中不乏集装箱起重机、火电汽轮机、风力发电机组、超级电容器等先进制造业“结晶”,也有众多诸如“红双喜”乒乓球、“马利”中国画颜料、“敦煌”民族乐器这样“接地气”的民用消费品。


版权所有:沧州市标准化研究所 冀ICP备16014912号-1
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变相复制本网站全部或部分信息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技术支持:河北世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