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是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现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固体可燃矿物技术委员会和土壤质量技术委员会都涉及了泥炭有关标准化工作。国际泥炭学会第五专业委员会是泥炭与泥炭产品命名、标准化委员会,大量专家从事泥炭标准化工作。俄罗斯、美国、印度尼西亚、德国等国家都是泥炭资源大国,对泥炭资源的管理有了成熟的经验,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泥炭标准。通过分析国外主要泥炭大国和国际组织泥炭标准化体系情况,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标准化体系结构不合理
现存的229项国外标准中,按标准的性质分,基础类标准有22项,占标准总数的10%;方法类标准有112项,占标准总数的49%;过程类标准有23项,占标准总数的10%;产品类标准有72项,占标准总数的31%。泥炭和泥炭产品因质量指标较多,相应的试验方法也较多,造成标准数量较多,致使标准过细、过分散,需要对标准进行清理整顿工作。而基础类标准和过程类标准相对欠缺,各类标准间协调配套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2)现有泥炭标准的覆盖面窄,数量不足
目前已修订的泥炭标准只有200多项,且多为泥炭方法标准,包括泥炭和泥炭产品的粒径范围测试、纤维含量测试、水分、灰分及有机物质测试、体积和干密度测试、pH测试、总氮测试和分解度测试等。从现有的泥炭标准来看,还缺少如下方面的标准,泥炭资源调查与评估、泥炭保护、泥炭恢复和重建、泥炭开采和工艺设计、泥炭原料和产品质量和泥炭产品、泥炭产品包装、标识和泥炭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标准。
(3)科学完整的泥炭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现有的泥炭标准内容陈旧,大量的泥炭标准超期服役和老旧,无法满足现阶段泥炭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要求。随着人们对于泥炭地的生态效益问题关注加深和泥炭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大,原有的泥炭标准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部分涉及泥炭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管理标准尚未制定。
来源:《标准科学》2016年第8期,原题为《中国泥炭资源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袁露露 吕德利 王忠强 汪祖丞 孟宪民 王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