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在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上,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了我国首批机器人产业联盟标准,分别是《弧焊机器人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定重式灌装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工业机器人专用电缆》。其中,《定重式灌装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已由国标委审核通过将成为国家标准发布。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表示,标准是我国实施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标准水平的高低实际上显示了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的高低,标准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它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机器人产业在我国是在2010年之后才刚刚高速发展的,到目前也就五六年时间,但是从国外来说,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历史,正因为发展的比较快,所以相关的标准,产品的标准、技术的标准、应用的标准都还没有形成体系,还满足不了产品发展、技术发展,尤其是和国际接轨的需求。自201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开始开展标准工作调研,至2016年,联盟已有17项联盟标准进行立项编制。
国家标准委工业二部徐全平副调研员表示,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对于实现我国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机器人标准化是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标准化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机器人被誉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创新驱动是机器人产业的生命所在,标准是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制定标准,可以固化创新成果,标准的实施又对创新成果进行推广普及,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技术的再创新,标准又不断得以修订完善,可以说标准的制定、实施和修订过程恰恰是技术创新应用和再创新的过程,加强自主核心技术标准的研制,加速技术创新、标准制订,产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是提升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障。
徐全平表示,我国机器人标准体系将在五年内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主要分两个阶段来完成,一个阶段是到2018年,初步建立机器人的标准体系,制定约三十项机器人的国家标准以及一批行业标准,按照需求导向的原则,优先制定基础与支撑技术标准,检测与评定方法标准,机器人使用集成标准;第二个阶段是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机器人标准体系,累计约60项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在机器人领域推广应用,促进我国机器人品质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国的机器人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下一步国家标准委将围绕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以标准化手段促进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集成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确保我国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统筹规划。在机器人标准化工作中发挥大脑的作用,系统研究重点工作和规划布局,争取年内出台国家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同时在标准研制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通过为期三年的试点工作形成有效的管理工作制度,为后期更多新兴多学科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树立典范。
二是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按照国家十三五的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要求,科学规划、统筹推进,重点推进基础路径、检测评定方法等关键标准研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标准体系,对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三是推动标准实施,目前发改委支持开展国家机器人检测评估工作,上海、沈阳、广州、重庆一些分中心能力各具特色,任务各有侧重,将在评定工作中同步开展,标准的实验认证、加强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加大推广力度。
四是争取国际突破,密切跟踪国际发展的趋势,加大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的力度,争取在机器人本体安全、协同安全、专业机器人和模块化等方面实现国际标准新突破,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国技术、品牌和服务走出去。
-THANKS FOR READING-
来源丨中国标准化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