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天朗气清。3月2日起,中国进入“两会时间”,世界进入“中国时间”。回顾历年两会,质量和标准都是会议关注的重点,今年也不例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质同标”实施范围,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 中国标准化特别推出【两会】栏目,为您传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各项问题的标准化提议。
政协委员
张喆人:尽快制定药材加工国家标准
在我国,目前中药材是“自产自销”品种,不属于“药品”监管对象,只有它在成为“饮片”(即进入中药饮片厂)后,才会被纳入到药品监管范畴。而前端的药材收购过程,由于缺少具备药材鉴定技术的专业人员,缺少必需的检测设备,难以保证药材的基本质量。此外,中药材的炮制加工过程对中药在增加疗效、减小毒性,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等问题非常重要,但现在市场上存在非法加工、以次充好等问题,这不仅降低中药材质量,耽误治疗效果,也会对危及生命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张喆人介绍,受气候、水质、土壤以及地域影响,不同产地、不同种植方式的中药材成分和药用效果也不尽相同,甚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但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对药材进行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等加工处理的国家标准”。
张喆人提出,加强中药药材质量监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建立中药材国家质量标准体系。由于中药成分复杂,长期以来对中药的基础研究不够,现在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仍不清楚,目前也没有建立中药材国家质量标准体系,缺乏对中药质量的监督评价系统。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基础研究,健全中药材的标准、指标体系,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可监督性。加强中药材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从中药种植加工、生产检测、质量控制等各方面进行规范。
而且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增加,过去的小作坊形式已经难以继续,需要实现中药材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张喆人建议有关部门开展中药材产地资源调查,根据各地中药材资源条件和种植发展现状,对我国中药材种植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选择符合环境质量标准的产地,推进中药材规模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药材规范化生产,保证药材质量的稳定可控。
人大代表
石克荣:建立健全社会统一的信用标准
在过去的一年里,营销骗捐、数据造假、电信诈骗、食药安全事件、“老赖”欠债等诚信失守、恶性失信等事件频发,唯利是图背后透支的是整个社会的信用。
虽然目前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都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但信用信息采集后没有专业人士进行整理,没有使用价值,缺乏共享。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性建设较为普遍,因信用体系建设条块分割,导致不利于信息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在信用平台建设上,有因部门利益导致“不愿作为”的问题,也有因边界模糊导致“处理不清”的问题。由于信用标准不统一、立法滞后,对失信惩戒力度不够,导致失信成本低。目前,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诸多缺失和空白。很多失信行为认证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石克荣建议:首先,推进统一的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在一切活动中要诚实守信、讲求信用,树立依法行政、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信用形象和公信力,以政府诚信示范引领社会诚信建设,做好表率作用。其次,建立健全社会统一的信用标准。从国家层面,在履约能力、履约意愿等多个方面,由专家起草出台统一的标准。在平台方面,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完整的、综合的信用信息系统。第三,加快信用立法,执行统一的监督标准。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对失信行为进行明确界定,明确监管责任,确保执法有法可依;利用信息技术,统一信用信息共享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整合资源,完善信用信息网络,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在保护公共安全、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基础上,依法使各类社会主体的信息透明、可查询;大力提倡诚信教育,构建学校诚信教育体系,从教育上树立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的良好风气。
人大代表
陈华元:加快制定绿色建筑强制性认证标准
“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40%,新建建筑执行标准能效要求比‘十二五’期末提高2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这是我国《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要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华元提出,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尽早出台绿色建筑强制性认证标准。
目前,绿色建筑发展较早的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均建立了较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均为强制性认证标准,且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政府投资等多种形式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扶持,并通过带头建设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有效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我国自2013年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来,并未出台绿色建筑强制性国家技术标准,虽然不少省市出台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政策、激励政策及绿色建筑的评估要求,但由于各地标准不同,有的标准不高,有的执行的标准较低,导致绿色建筑推行缓慢。虽然不少省市出台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政策、激励政策及绿色建筑的评估要求,但由于各地标准不同,有的标准不高,有的执行的标准较低。
为此陈华元建议,国家要制定绿色建筑的设计、景观、生态、技术、材料、施工方式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制定实施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指标体系和技术导则,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逐步将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管理程序,提升国家整体绿色建筑水平。
-THANKS FOR READING-
来源丨中国标准化杂志社